從2041戶到800戶,中央企業的“處僵治困”工作進度,已經超過50%。按照監管層的預期,2018年底前,剩下的800戶也將被完成一系列處置工作。 按照國資委的部署,這一輪“處僵治困”工作中,主要思路包括“兼并重組改造一批,強化管理提升一批,清理淘汰退出一批”。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
江蘇方管廠家在“處僵治困”的過程中,業內并沒有就僵尸企業的界定標準達成共識。國資委內部對僵尸企業的圈定標準究竟是什么? 按照國資委的最新工作思路,連續三年虧損,資不低債,制約了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企業會被圈定為重點關注對象。細化來看,有兩個 標準,一是停產或半停產半年以上,年年虧損,靠政府和集團補貼存在的企業;二是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生產經營難以為繼,不具備償債能力的企業,界定為僵尸 企業。 根據國資委的要求,從2015年開始,各大央企開始陸續摸底排查自己企業的僵尸企業名錄,并逐一上報給國資委,時間周期持續至今。 聶 輝華提出另一種界定思路:“我們對僵尸企業的定義與官方定義不同,我們是從銀行借貸利息的角度測度的,不是根據事后的業績測度。目前僵尸企業比較多的行業 主要是鋼鐵(51.43%的僵尸企業比例)、房地產(44.53%)、建筑裝飾(31.76%)、商業貿易(28.89%)?!?為了應對不同企業的情況,國資委“處僵治困”過程中,遵循的操作原則之一是“分層分級”。 詳細來看,“分層分級”包括因企施策,分類分業處置,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加強產業整合,優化資源配置,盤活存量資產,不搞“一刀切”。 同時,監管層要求堅持市場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少數不得不破產的“僵尸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平穩處置。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探索多渠道分流安置人員,通過集團內部培訓轉崗、組織對外勞務輸出、自主創業等安置富余職工,盡可能做到“轉崗不下崗、轉業不失業”。 在王絳看來,下一步,800戶企業的處置難點主要是地方企業,尤其是地方財政吃緊,不能及時處置遺留問題。 這一輪“處僵治困”的重點督辦行業,主要包括鋼鐵、煤炭、有色金屬、建材、船舶、煉化等。 其中,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寶武”)按照“企業不消滅虧損,就消滅虧損企業”的原則,持續就扭虧增盈和治僵脫困工作發力,2017年, 虧損子公司戶數同比下降61戶,累計完成33戶僵尸和特困企業的處置,累計壓減、關閉和處置180戶低效和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法人。 2018年下半年,中國寶武將繼續做好國資委重點關注和督辦的幾大特困企業的脫困工作,壓減30%的參股企業。 目前,僵尸企業破產清算仍存在諸多阻梗,多個部門之間存在一定的利益協調困難。比如,某個僵尸企業扭虧無望,應該注銷。稅務局要求注銷前繳清所 有稅款,人社部門可能要求妥善安排下崗人員并且要求代繳、續交社保,國企還涉及土地和房產歸屬問題,擔保企業可能也要承擔相應責任。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 法院不敢貿然判定破產,地方政府也會施加各種壓力。因此,
江蘇方管廠家對于僵尸企業的處置需要有部門統籌,讓地方因地制宜,逐步推進。